《安康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2
 

能力培养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以校内教育教学为主,以校外见习、实习为辅;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以校内教师教学为主、校外指导教师参与的模式。实践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和裁判能力。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了“社会体育指导”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中也相应增加了“社会体育指导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方法、渠道,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体育竞赛裁判员。

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1.1 专业课内实践教学课程

1.1.1 教育教学方法论课程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教学方法论课程有“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其课内理论及实践课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教学方法论课内实践教学课时统计课程名称 学分理论讲授课时体育教学论 2学校体育学 2总课时32 32理论课时占比8 25%24 75%学生实践课时24 8实践课时占比75%25%

在“体育教学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分别安排有24学时、8学时的实践教学,目的是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方法论课程上亲身体会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1.1.2 体育技术课程

在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有32学时和64学时的体育技术课程,其中,32学时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要实习一次20分钟的准备活动教学实践。64学时的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要实习一次30分钟的微课教学实践和多次裁判实践。

1.2 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如下页表2所示。

表2 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统计课程名称 课时(周)教育实习 16教育见习 2专业试讲 2军事训练 2开课学期 开课时段7 第 3~18周3 第 9~10周6 第 12~13周1 第 1~2周社会实践 1 1 4 第20周社会体育指导实践 1 1 6 第17周学年论文 1 1 5 分散裁判训练 1 1 2 第17周裁判实践 1 1 4 第18周资格证书培训1 1 1 5 第9周资格证书培训2 1 1 6 第9周社会体育指导见习 1 1 2 第18周毕业论文 10 10 8 分散学分16 2 2 2

按照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安康学院体育学院在8个学期内安排了40个周、40个学分的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和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裁判等核心能力。

2 实践教学实施情况

2.1 专业课内实践教学

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教学论”的教学中,先进行8学时的理论讲授,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过程、内容、方法、评价等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准备4份体育实践课教案和1份说课稿。然后分班分组进行24学时模拟体育教学实践,指导每位学生进行一次40分钟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内容的完整教学实践和一次6分钟的说课实践。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为教育实习教学打下了能力基础。

在课程“学校体育学”教学中,教师先完成课程要求的理论内容讲授,然后组织学生进行8学时课内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课内现场完成一份40分钟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内容的教案编写,将学生分成3人一组分别测试一次体育实践课密度和运动负荷,写出测试分析报告,并集体对所测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综合密度、运动负荷、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借此让学生观摩和了解体育实践课的教学过程、内涵、评价内容与方法,学习教学方法,明确后续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能力要求。

在体育技术课程中,要求每位学生亲身实践一次“准备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微课教学和多次裁判实践,让学生分解性地实习体育课的实践教学、体育项目裁判,最终使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能力和裁判能力。

2.2 集中性实践教学

2.2.1 学校组织实施的实践课程

在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如“教育实习”“军事训练”为学校组织实施,其开设时间、内容、过程都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认真执行。教育实习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体育教学能力,为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奠定坚实基础。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体育学院组织实施的实践课程

2.2.2.1 完全实施的实践课程

专业试讲在第6学期“体育教学论”课程结束之后的第12~13周进行,首先对学生进行试讲分组,每3~4名学生为一组,每组安排一位试讲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给学生上示范课、指导学生备课、现场教学指导、点评等,每名学生进行6~8次“大学体育”课试讲,为即将进行的中学体育教育实习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采取集中实践(即由教师确定主题,联系实践单位,一般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的参观、考察等活动)与分散实践(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主题,自己联系实践单位,一般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访问、调查等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课堂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锻炼品格,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年论文采取集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院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学年论文工作安排,确定学生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论文选题、论文修改指导、论文批阅与成绩评定等工作。通过学年论文撰写,学生逐渐学会选题、搜集并处理研究材料,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撰写等奠定基础。

裁判训练在第2学期末用一周时间集中向学生传授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见体育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成绩计算、规则裁判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比赛与裁判动作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常见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及裁判方法,为获得各项目二级裁判证书、提高体育竞赛组织能力和裁判能力、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裁判实践在“裁判训练”课程之后,在第4学期末用一周时间让学生集中进行常见体育项目的临场裁判实践练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个项目的规则及裁判方法,每名学生必须学会独立组织体育赛事日程的编排,学会体育赛事中裁判工作分配,达到二级裁判水平,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或独立为校内外体育赛事服务。

资格证书培训1在学生进行裁判实践后,由体育学院联系办证单位,与办证单位共同组织2~3个常见体育项目的二级裁判员培训。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项目,通过系统的规则与裁判法理论学习、临场实践的集中培训,以达到二级裁判水平,最后通过考试获得二级裁判员证书。

资格证书培训2在由体育学院联系办证单位,与办证单位联合组织教师资格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和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选择其中(已经培训考试获证的项目外)的一个项目培训,在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培训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开设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育学院在第6学期末就启动了毕业论文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就能够开展调研、获取论文所需数据资料。要求学生7月份完成文献资料查阅、确定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8月份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确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9月份在学生奔赴实习学校之前完成开题答辩,确定开题;在教育实习期间完成调查问卷、实验方案、访谈提纲设计,并完成调查、实验、访谈等工作,收集获取研究数据资料;在第8学期3月份前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与分析,撰写论文初稿;4月份完成论文初稿,并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5月中下旬举行论文答辩;6月上旬完成毕业论文成绩计算、登录、资料归档等工作。

2.2.2.2 未完全实施的实践课程

教育见习:学院组织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或利用安康市/汉滨区开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进行1~3天的教育见习或教学观摩。

社会体育指导见习:联系1~2家安康市区内的体育俱乐部或社区体育团体、协会,组织学生去联系单位进行为期一天的社会体育指导见习,以了解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形式,获得社会体育工作方面的实践知识与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社会体育指导实践:体育学院并没有完全按照大纲要求集体组织学生实践,而是改变为由专项突出的学生与安康市区内的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团体、协会、体育培训机构双向选择进行实践,学生在课余时间到上述单位担任教练、裁判及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这部分学生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时间远超过规定的学时,获得了专业技能提升与增加经济收入的双丰收,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未能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实践,该课程没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设。

3 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对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和2020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如下:

3.1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合理性调查

表3显示,96.1%的教师和96.3%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满意,有3.9%的教师和3.7%的学生不满意。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实践和修订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还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表3 体育学院师生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满意度统计(N:26;80)选项 很满意教师(人) 3占比 11.5%学生(人) 8占比 10.0%满意9 34.6%46 57.5%基本满意 不满意13 1 50% 3.9%23 3 28.8% 3.7%

3.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程度调查

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模式。这种理论—实践模式假定只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即能够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并检验知识[1]。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也遵循着这个模式。由表4可知,96.2%的教师和96.3%的学生对实践教学与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程度比较满意,3.8%的教师和3.7%的学生不满意。说明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实践模式是适用的,但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时机上,需要改进和提高。

表4 体育学院师生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程度满意度统计(N:26;80)选项 很满意教师(人) 3占比 11.5%学生(人) 9占比 11.3%满意10 38.5%47 58.8%基本满意 不满意12 1 46.2% 3.8%21 3 26.2% 3.7%

3.3 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情况调查

表5显示,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在参与实践教学上,课内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占84.6%。而在集中性实践教育环节和校内课外能力实践中指导过学生的教师各占38.5%,不足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在校外课外能力实践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中指导过学生的教师人数更少,分别只占教师总人数的23.1%和15.4%。由此可见,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还没有完全参与到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中去,这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表5 体育学院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统计(N=26)选项 课内能力培养教师(人) 22占比 84.6%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10 38.5%校内课外能力实践10 38.5%校外课外能力实践6 23.1%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4 15.4%

3.4 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情况调查

表6显示,100%的学生参加了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内能力培养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但参加校内课外能力实践、校外课外能力实践、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的学生人数不多,参加的人数占比分别是53.8%、56.3%和57.5%。这充分说明学生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主动参与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以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的意识不强,参与率不高。调查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校外实践活动以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的学生大都是体育基础知识较扎实、专业技术较突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有能力完成课外教学、训练、裁判等工作任务,而且校外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也只欢迎这类学生参与他们的教学、训练、裁判工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课内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与学习。

表6 体育学院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情况统计(N=80)选项 课内能力培养学生(人) 80占比 100%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80 100%校内课外能力实践43 53.8%校外课外能力实践45 56.3%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46 57.5%

3.5 师生对学生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效果满意度调查

表7显示,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效果是满意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效果满意的占比92.5%,仍有7.5%的学生不满意。说明学生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期望值较高,学校、体育学院、教师应在学生的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进一步改进措施,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表7 体育学院师生对学生教学、训练、裁判、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效果满意度统计(N:26;80)选项 很满意教师(人) 2占比 7.7%学生(人) 10基本满意 不满意11 0 42.3% 0 20 6占比 12.5% 55.0% 25.0% 7.5%满意13 50.0%44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探索,安康学院体育学院摸索出了一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方法,但从目前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和地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社会体育开展实际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组织形式、方法与地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际契合度不高。目前安康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构成。这些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随着近几次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总学时与学分数趋于减少,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了较大空间[2]。近几年,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训练,根据专业特点,紧扣中小学体育教师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需求,认真做好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相互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和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在学生教学能力、指导能力、裁判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资金、交通、时间安排等方面原因,到地方中小学见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聘请的地方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校教授“体育教学法”的时间少且不固定,教学多以课本知识做指导,开展的学生试讲也只是面对大学生同学而不是中学生,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上停留在普遍性、规范性上。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对基层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了解不够,对中小学生学情特点不清楚,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与地方中小学教学实际脱节[3]。

二是社会体育指导方法、形式与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符合度不高。同样由于资金、交通、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到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见习的时间短,目前体育学院还没有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社会健身场所实习;由于学校健身器材陈旧落后,体育学院也因此没有聘请健身俱乐部中有经验的优秀教练、社区体育优秀工作者来校指导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校内教学,基本是以体育教学、训练指导能力的培养替代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新型健身器材的使用、对社会群体器材健身的指导等方面能力低下,组织形式、指导方法欠缺[4]。

三是实践教学模式需优化完善。多年来,安康学院体育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了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时间、地点、形式不固定,随意性、随机性较大,完整性欠缺,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态度积极与消极的学生之间所得到的教学实践机会并不相同,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一师三员”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保证应用型人才整体培养质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4.2 对策

一是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出台的相关文件,理清思路,转变观念,认真落实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各项措施[5]。

二是加快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加大外聘教师人数规模,增加实践教学双师课程数目,组建“学校—中小学—健身市场”间纵向合作的实践教学团队,将地方中小学优秀教师、社区优秀体育指导员和健身俱乐部优秀教练员引入学生实践教学课堂,发挥其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对安康学院体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指导,加强学生实用性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三是建立体育教育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区域合作体,以安康学院体育学院为核心,与陕南及周边地区学校、社区、健身俱乐部等加强合作,互惠互利。

四是进一步扩充体育教育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之建立比较固定且行之有效的实践、实训指导机制。

[1]陈爱霞.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45-48.

[2]裴悦.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研究[J].体育师友,2017(4):65-66.

[3]刘邦华.构建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1):5-7.

[4]杨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J].青春岁月,2017(26):167.

[5]孙建立,吴瑞红,刘伟,等.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1):80-81.


文章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网址: http://ak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50491.shtml


上一篇: 安康学院提高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黄土高原藓结皮土壤呼吸速率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安康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